孩子離不開玩具也離不開媽媽,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孩子會離不開媽媽和玩具呢?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寶寶睡覺為什么要既有玩具又有媽媽呢?我們需要了解,需要幫助入睡的“道具”第一種情況:這種不良睡眠習慣的養成并非寶寶自身因素所致,而是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看護人的不合理養育方式,讓寶寶形成了這種習慣。父母照顧孩子本身就非常耗神,尤其是當孩子晚上愛哭鬧時,更是讓人疲憊不堪。因此,父母常常會借助一些“道具”來幫助孩子快速入睡。實際上,在寶寶的認知中,無論是玩具還是媽媽,都是他入睡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他已經習慣了這兩者的存在,如果這個要素發生變化,寶寶就無法形成有效的心理暗示,自然就難以入睡。

那么,沒有睡眠需求的時候,孩子為什么又會找玩具分散媽媽的注意力呢?這是因為孩子本身不愿意睡覺,或者沒有睡眠需求。這是他的“緩兵之計”,盡可能拖延睡覺的時間。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建立科學的睡眠方式。針對第一種情況,要想改變孩子入睡的方式,就需要重新為孩子建立一種科學的睡眠儀式。將孩子入睡過程中的必備要素一個一個進行轉換,幫助孩子形成新的睡眠暗示。在入睡前,幫孩子洗個舒服的澡,放松身體;然后把孩子帶到他的小床上或者他自己的房間里,放點音樂,營造出睡眠環境;和孩子一起讀讀繪本,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給孩子做做撫觸,陪伴他醞釀睡意,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睡眠。這一整套流程要固定下來,讓孩子形成習慣,以后一開始執行儀式,孩子就會形成心理暗示,知道該睡覺了。

再來看看如何調整孩子的睡眠周期。針對第二種情況,父母需要認真觀察了解孩子的睡眠狀況。如果孩子確實沒有睡眠需求,那就不要強迫孩子立馬入睡,而是要逐步調整孩子的睡眠周期。如果孩子下午睡眠時間比較長,那就慢慢縮短,以增加晚上的睡眠時間;如果孩子睡得比較晚,那就讓他早點上床,早上早點叫醒他,將他的睡眠周期調整到合適的時間點。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周期的調整要循序漸進,不要為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驟然轉變孩子的時間表,擾亂他的身體周期,影響孩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