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何總是滔滔不絕?如何在不傷害自尊的情況下糾正他們的“話癆”行?
家里有小寶寶的父母們會發現,孩子們總是不停地說話,不分場合,內容等等,有時候讓父母也比較煩悶。那么,為什么孩子總是說個不停呢?如何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糾正他們的“話多”行為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首先,孩子們總是在語言學習發展的時期,0-6歲是他們的語言敏感期,其中2-4歲是他們的語言爆發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語言天賦會格外強大,因此他們會不停地說話,包括模仿別人說話、說一些自創的語言、重復說某些詞句、有問不完的“十萬個為什么”。
其次,孩子們希望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們可能在生活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在家庭中受到的重視不夠,因此他們會通過不停地說話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關注。父母可以通過孩子說話的情境來鑒別,通常這種時候孩子的提問機械無意義,甚至對你的回答毫無興趣,只是希望你能夠給予回應。
再者,好奇心較重的孩子,碰到他們不理解或是看不懂的問題,又希望可以快速地解決掉,于是會不停地向家長提問。
那么,如何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糾正他們的“話多”行為呢?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簽。面對一個滔滔不絕的孩子,你一定要忍住的是,不給他貼標簽:“看看你,嘴一刻都不能停!”“別說話,就你話多。”“你怎么話這么多?我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了。”...孩子想說話的情緒和沖動是正當的,他不應該因此感到羞愧。當你給孩子貼上“話多”的標簽時,他很可能以后就不敢表達、不敢說了,久而久之,這個可以成為優點的特點,被你完全扼殺在了“負面標簽”里。
其次,幫助孩子設立界限。在孩子關注自我的階段,他們很難察覺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困擾。要提醒孩子這一點,并設定界限。你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專屬balabala時間”。比如吃完每頓飯后的一個小時是專門屬于他的說話時間,這個時間里你會坐下來認真聽他講話,并給出回應。過了這個時間,你要讓他學會安靜。
此外,告訴孩子不是任何內容都需要說出來。比如一些敘述性的語言“我要穿襪子了”“我要畫一幅畫,用紅色、藍色和紫色”,可以對自己說,不需要讓別人回應。當需要分享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才需要。還有一些場合,比如圖書館、電影院、劇院,一直講話是不允許的。你們之間可以設置一個暗號,比如當爸爸打“停止”的手勢時,你需要安靜下來。
最后,和孩子玩安靜游戲。例如,在一個游戲中,你們可以玩“誰先打破沉默誰就輸”,還有點類似“一二三木頭人”,訓練孩子的“閉嘴時長”。或者,讓孩子練習聽你說話并計時,看看他能堅持多長時間,每次孩子有進步時,就給他一定的獎勵。你還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靜音計時器。一開始的時間短一些,比如3-5分鐘,逐漸提高孩子的容忍能力,讓他克制自己不去分享頭腦中出現的每一個想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做點別的事情。如果孩子真的很難做到,可以讓他每次想開口之前深呼吸三次。
總的來說,孩子話多,是一個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的問題。如果我們在不傷害孩子表達積極性、不損害他自尊心的情況下,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表達的欲望,“話多”就會成為孩子一個不錯的優勢。所以面對你們家的“小話癆”,別不當回事,但也別太當回事——感覺當了父母,要“平衡”的事太多了,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