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良行為可能對寶寶的聽力造成很大傷害。以下是一些可能對寶寶聽力產生影響的常見行為:

1. 躺著喂奶:無論母乳喂養還是配方奶,都不建議經常讓寶寶躺在喂奶姿勢中。這是因為寶寶的咽鼓管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而且比較寬、短,無法有效開合。平躺喂奶時,乳汁或配方奶可能會通過咽鼓管流入寶寶的耳朵,成為細菌的“營養液”,增加寶寶患中耳炎的風險。此外,躺著喂奶還可能導致寶寶溢奶、嗆奶等,這些都會導致液體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建議盡量讓寶寶側臥喂奶,喂奶結束后及時豎抱起來拍嗝。

2. 濫用抗生素:數據顯示,我國7歲以下聽力損失患者中,超過30%是由藥物過量引起的毒副作用。每年約有2-3萬的兒童因藥物致聾,其中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等)是最主要的藥物。慶大霉素有較嚴重的耳毒性和腎毒性。如果寶寶攜帶耳聾基因,更容易發生用藥后的耳聾。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家長應遵循醫囑,避免給孩子隨意使用抗生素。

3. 掏耳屎:掏耳朵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用發卡、火柴棍、挖耳勺等堅硬物給寶寶掏耳朵,可能導致意外,如鼓膜穿孔、耳道感染等。如果孩子出現耳鳴、眩暈、耳聾等癥狀,應盡快就醫。

4. 吸入二手煙:研究表明,香煙煙霧是導致0-6歲兒童患滲出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對兒童嬌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內分泌的黏液增加、堵塞咽鼓管等,從而造成中耳內積液,聽力隨之下降。此外,二手煙暴露還可能導致兒童發生支氣管哮喘、急性中耳炎、肺炎等疾病。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應努力創造一個無煙環境。

5. 長期處于有害噪音環境中:超過60分貝的聲音會對寶寶的聽力產生不良影響。建議與寶寶在一起時,說話音量不要過大,尤其不要在寶寶耳邊大聲說話、喊叫。購買發聲玩具時,應選擇大品牌正規產品,并避免長時間玩耍。觀看電視時,音量也要適當控制。

如果寶寶在嬰幼兒期出現以下表現,應及時就醫:

1. 嬰幼兒期: - 1-3個月:對突然的巨響沒有反應。 - 3-6個月:不會尋找聲源。 - 6-9個月:不會望向講話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 9-12個月:不懂跟從一個動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給我。 - 12-15個月:未能說出第一個單字,例如:爸、媽、燈、車。 - 15-18個月:對您在鄰房的呼喚無動于衷。 - 18-24個月:未能運用兩個字的短句。 - 24-30個月:能說出的字少于100個。 - 30-36個月:未能運用4至5個字的句子。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表現,家長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