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飯,讓許多家長感到頭疼。在最近舉行的“科學應對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專家論壇上,包括上海交大兒童醫學中心金星明教授在內的多位專家表示,醫學界應充分重視飲食行為問題對兒童及其家庭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據了解,專家組計劃于2010年內在國內16個城市推廣IMFeD(兒童飲食行為干預)計劃及診斷工具,幫助兒科醫生準確識別、處理“兒童飲食行為問題”。

兒童的飲食行為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吃飯時,孩子挑三揀四,喜歡含在嘴里;爺爺奶奶拿著飯碗追,寶寶堅決不多吃一口……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家長都在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發愁。國際權威《臨床兒科雜志》最新發表報告顯示,嬰幼兒存在“某種飲食行為問題”的比例高達20%~60%,有超過40%的家長為孩子的飲食問題擔憂。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兒童保健部主任王慧珊介紹,此次雅培攜手中國兒保專家推出的“兒童飲食行為干預計劃”主張對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給予系統化的處理。IMFeD診斷工具包括測試部分、喂養貼士以及給家長的小冊子,將從2010年1月起陸續在包括上海、北京、廣州等16個城市推廣。

孩子吃好飯,家長先改變。根據專家介紹,孩子的“飲食行為問題”可能出自“精神”、“醫學”、“發育”、“心理”四個方面的因素。家長應該“對癥下藥”。某些飲食行為問題是由于胃食管反流、腦癱、慢性病等病理原因,必須得到醫學治療。某些如胃口差,挑食偏食可使用小安素等兒童全營養素進行科學補充。而大部分的飲食行為問題則是由于家長喂養不當造成的,家長需更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專家建議家長從孩子1歲開始,讓他們練習使用勺子,并允許孩子“狼藉”25~30分鐘。

此外,專家還建議家長多做戶外運動,如孩子不愛吃飯或飯量小,與孩子的運動量不足也有關系。專家建議家長每天應該保證孩子2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最好選擇陽光充足,有新鮮空氣的自然環境,多做跑、跳、扔球等運動。

對孩子的進食有正確期望。家長既不能忽視,也不能過度關注。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多吃,應該創造安靜、愉快的進餐環境,“什么時間”、“在哪里”、“吃什么”,由家長決定,而“吃多少”、“怎么吃”則由孩子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