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定律”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因此家長要打持久戰。一般來說,連續7天提出相同的要求且嚴格執行,到第8天,孩子就會逐漸適應這種要求,即便不是那么情愿,他也會遵守這個要求。對于不能好好坐在桌邊吃飯的孩子,家長需要連續7天規定其必須坐在桌邊進餐,同時關掉電視機,收起玩具。這樣到第8天,孩子就會開始適應這種要求,即便不是那么情愿,他也會遵照這個要求來做。

餐具大練兵是培養孩子正確使用餐具的好方法。孩子需要學會正確使用勺子、碗、筷子等餐具。有些孩子不會使用餐具,有的拿勺子如抓鐵锨,用整個手掌將勺子柄抓在手里;有的以手代勺,吃的是“手抓飯”,勺子則成了“打擊樂器”,專門用來敲桌打碗;有的喝起湯來“嗒嗒滴滴”,胸前總是濡濕一大片,這些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及時教孩子學會使用餐具。

現在來補補課,好好操練如何正確使用餐具吧。說是“練兵”,其實是好玩的游戲,比如用勺子把綠豆或花生、乒乓球從碗里“運到”瓶里;用勺子運水;用勺子給小花澆水等等。孩子的手眼協調性發展了,自己吃飯也就不難了。

超市大采購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帶著孩子去購物環境比較整潔的超市,各種貨物分門別類地整齊擺放,每種商品都標有品名和價格。在這種環境里,孩子可以獲得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各種知識和經驗。找到蔬菜區,紅紅綠綠的各種菜蔬自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先讓他自己挑選幾種他想吃的,再由成人搭配幾種以均衡營養。別忘了告訴孩子為什么要選配另外的菜,瞧,營養學知識就這么簡單地融在了生活活動之中,這比到做熟之后在餐桌上硬塞給他效果要好得多。

廚房當“小工”是培養孩子參與菜肴制作的好方法。有些孩子比較挑食,靠講道理收效甚微,那就讓他來當“小工”,參與菜肴制作的過程,比如幫忙摘菜、洗菜,像長長的豇豆、圓圓的包菜都是較容易處理的蔬菜;稍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使用一些廚具,如刨刀、餐刀等;不愛吃肉的孩子可教他一起包餃子或肉包子……待到煮熟之后香噴噴的一碗端到跟前時,再挑食的孩子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都會給幾分“面子”的。

定時又定位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用餐習慣的方法。雖然現代營養學家提出不必一日三餐,提倡少吃多餐,但對于正餐都無法好好吃的孩子來說,保證一天三餐是最基本的。因此父母對孩子三餐的進餐時間一定要注意,一旦養成了進餐規律,切不可隨意改動。每兩餐之間至少相隔3個半小時,中途如果孩子因運動量大消耗較快而感到餓時,可加食適量水果(蘋果最宜),但不要吃零食尤其是油炸類的。進餐時,每次都讓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最好給孩子準備一個他專屬的餐椅。

氣氛要溫馨。情緒會影響胃口,因此在進餐時最好能聊些輕松愉快的話題,但不要講笑話,因為孩子大笑時有可能會將飯菜嗆入氣管。給孩子不愛吃的菜取個好聽有趣的名字,比如把菠菜叫綠面條、茄子叫紫衣仙子,或者講講關于某一種菜的民間故事,比如莧菜和太陽的故事等,都有助于激發孩子“嘗鮮”的心理。

另外,可備一雙公筷,大家可相互夾菜,邊夾邊說諸如“這是豬肝(或胡蘿卜),吃了可以亮眼睛。我祝你的眼睛越來越明亮”之類的話。這既可使孩子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同時也給孩子一個關心父母的機會,如果孩子給你夾了菜,一定要開心地接受并說“謝謝”。親子天地熱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