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就要補腎的誤區(qū):揭秘正確養(yǎng)腎方法
有的孩子從小就要對腎要有所養(yǎng)護。不過,并非所有癥狀的孩子都需要補腎。腎氣的補充方式應該根據不同的孩子進行。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四種孩子要重視補腎氣的情況。
1. 經常尿床的孩子
一般來說,3歲以下的寶寶偶爾尿床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大于3歲,還是隔三差五的尿床,或者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尿床,家長可以帶去看醫(yī)生,或者日常重視腎氣的調補。因為腎有固攝的功能,孩子膀胱控制不住而尿床,首先要考慮到固攝能力不足。
2. 發(fā)育明顯遲緩的孩子
腎精不足會導致身體發(fā)育緩慢,孩子常表現(xiàn)為寶寶囟門閉合晚、孩子出牙慢、站立、走路等比同齡孩子晚很多。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xiàn),可以考慮是不是腎氣不足了。
3. 頭發(fā)稀疏發(fā)黃的孩子
“發(fā)為血之余”,孩子腎精足就能生足夠的血,血氣旺頭發(fā)才能得到潤養(yǎng)。如果孩子頭發(fā)稀疏或者頭發(fā)發(fā)黃,日常也要關注飲食和生活上對腎的顧護。
4. 滿口蛀牙、齲齒的孩子
蟲牙、蛀牙可能是孩子愿意吃糖導致的。中醫(yī)認為,腎主骨,而齒為骨之余。如果孩子刷牙的習慣是良好的,還出現(xiàn)嚴重的蛀牙,家長也要懂得,可能是腎氣不足導致的。
給孩子補腎氣的兩個錯誤觀念
如果腎虛,只補腎,不管其他。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問題。腎虛有很多種情況,家長對很多細節(jié)都不明白就給孩子亂補,很多看法和觀點也不是很正確。
不正確的觀念一:孩子腎氣不足,只補腎,不管其他。
孩子腎氣不足,可能是因為其他臟器的問題。臨床大多數孩子是由于喂養(yǎng)方法不合理,長期傷了脾胃,比較嚴重的情況導致對腎的影響。
不正確的觀念二:補腎不分陰陽,亂補腎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
如果腎陰虛者服用補陽藥容易“上火”,陽虛者服用補陰藥則加重病情。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擇合適藥物。具體是哪種,家長可以從以下癥狀判斷:腎陽虛(寒象):孩子容易手腳冰冷,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小便頻繁清長、夜尿多。腎陰虛(熱象):口咽干燥,五心煩熱,睡覺出汗,瘦小,小便黃少。孩子容易“上火”,脾氣也比較大。
上一篇:
孩子看電視時流淚的因及解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