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血的原因及分類

小兒便血是指小兒在排便過程中出現少量或大量的血液。便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痢疾、出血性小腸炎、腸套疊等。

1. 痢疾:包括細菌性痢和阿米巴痢疾。其癥狀包括發熱、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便中混有新鮮血液及粘液等。

2. 出血性小腸炎:表現為發熱、腹痛、嘔吐、大便次數增多并帶有粘液血液,或像赤豆樣。

3. 腸套疊:孩子陣發性哭鬧(因腹痛)反復嘔吐,腹脹,大便為果醬樣,腹部可模到像香腸樣的腫塊。

小兒便血的分類

根據出血量的多少,可將小兒便血分為:

- 潛血:少許消化道出血,肉眼看不到或不能分辨,需通過化驗才能判定。 - 少量便血:僅從肛門排少許血便,或內褲沾染少量血便。 - 大量便血:短期內大量便血,24小時內出血超過全身總血容量的15%~25%。

根據出血顏色,可將小兒便血分為:

- 新鮮血便:顏色鮮紅,多數為接近肛門部位出血和急性大量出血。 - 陳舊血便:顏色暗紅混有血凝塊,多為距離肛門較遠部位的腸道出血。 - 果醬樣血便:顏色暗紅混有黏液,是典型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血便。 - 黑便:為小腸或胃的緩慢出血。

小兒便血的檢查

便血在小兒時期并不少見,長期慢性便血(隱性或顯性),必然引起小兒發育緩慢或停滯,嚴重者可出現頭暈昏倒甚至影響心臟功能及智力發育。

小兒便血的外觀可為血與便相混或不相混,可表現為鮮紅、粉紅、暗紅、黑色大便(顯性血便);還有部分為大便顏色正常,而做大便化驗時查出大便帶血,醫學上稱為大便潛血陽性(隱性血便)。

小兒便血可發生于從出生開始到進入成人的任何年齡階段,其病因多見于腸息肉和先天性腸道發育異常畸形,不同的疾病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出現便血。

如何預防小兒肛裂

小兒肛裂一般常由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但絕大多數小兒的便秘,是人為的因素造成的。小兒持續便秘,就會引起肛裂和便血。

為了有效地預防小兒便秘、肛裂和便血,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1. 培養小兒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要選擇家長和兒童時間都不緊張時,讓小兒排便,并每天耐心地按時進行,可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2. 讓小兒有適當的活動量,新生兒后期,可讓小兒空腹時進行俯臥,嬰兒稍大,就可讓其在床上翻滾爬動,這不僅有利于預防便秘,而且對小兒健康發育也有好處。

3. 進行科學喂養。小兒的膳食應當結合其生理特點,滿足生長需要,保障機體健康,因此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小兒固然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但也必須攝入適當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也不一定都吃精白米、富強粉,應當多吃一些粗糧、蔬菜和水果等富含食物纖維的食品,這對預防小兒便秘有較大作用。

當小兒已經出現便秘、肛裂、便血后,家長不能單純使用通便瀉藥或向小兒肛門內塞進開塞露等方法,應讓孩子多吃些新鮮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標本同治,減輕患兒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