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的成因及預防措施探討
兒童肥胖病發原因多樣,主要分為單純性肥胖癥和病理性肥胖癥兩類,其中單純性肥胖癥在兒童群體中最為常見,約占兒童肥胖總數的95%,而病理性肥胖癥則是由其他疾病引發的,僅占兒童肥胖的5%。
單純性肥胖癥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來說,這與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環境以及神經內分泌與能量代謝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具體來說,遺傳因素在肥胖病發中起著重要作用,具有家族肥胖傾向的兒童,在父母雙方肥胖的情況下,其子女肥胖的概率大約為70%至80%;如果父母中僅有一人肥胖,子女發生肥胖的幾率大約為40%至50%;而如果父母雙方都是瘦體型,子女發生肥胖的可能性則降至9%至14%。
喂養方式及飲食習慣也是影響肥胖的重要因素。過度的喂養,使得過多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從而導致肥胖。飲食習慣和食品質量、數量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城市家庭已達到小康水平,食物選擇豐富多樣,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除了攝入過多,還偏愛葷食、油膩、甜食和零食,使得能量攝入過多,肥胖發生率增高。
久坐的生活方式也是肥胖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西方工業化國家的久坐生活方式,使得肥胖發生率上升。近十年來,這一趨勢在我國也日益明顯,比如學齡兒童缺乏運動,每天放學后要完成大量的課外作業,或者有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
環境因素對肥胖病發的影響是復雜的,包括社會因素、家庭文化水平、經濟基礎、生活習慣和環境污染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和肥胖病發有一定的關聯。比如,在人們從貧困走向富裕的過程中,往往攝入碳水化合物過多,而蛋白質攝入不足,這種“小康型飲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性的肥胖。
肥胖病發的根本原因是攝食過多和能量消耗過少,導致能量正性不平衡。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調節攝食的中樞位于我們大腦的一個特殊結構——下丘腦,其外側是饑餓中樞、內側核是飽足中樞。多種復雜的因素可以作為信號物質,通過神經、體液向攝食中樞發出信號,促使攝食中樞調節攝食活動。
繼發于其他疾病的肥胖,這部分的肥胖屬于病理性肥胖。其發病原因就是原發病,比如皮質醇增多癥、高胰島素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勞-蒙-畢綜合征、貝-韋綜合征等疾病,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肥胖病發。
上一篇:
抱抱與躺躺:新生兒護理的科學與藝術
下一篇:
慢性病檢測工作項目主要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