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致嬰幼兒腎結石事件”曝光以來,嬰幼兒科學喂養問題引起了醫學界和千萬家庭的關注。三聚氰胺會引起嬰幼兒腎結石,但并非充分必要條件,嬰幼兒腎結石的產生是遺傳、營養、感染、代謝、地理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對嬰幼兒成長的觀察性研究來看,喂養問題至關重要。

科學喂養不應只停留在口頭階段。如何將科學喂養真正落實到每個家庭,成為家長的實際行動,是中國營養學會婦幼分會副主任委員蘇宜香、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徐秀提出的見解和建議。

首先,他們建議堅持純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奶類是嬰兒的主食,無法母乳喂養時以配方奶粉喂養,母乳不夠時,可以添加配方奶粉。有母乳盡量給孩子吃母乳,至少4個月,最好6個月,6個月后開始添加輔食,不能早于4個月。他們不主張出生一個月以內就添加配方奶粉,因為最初的一個月很多媽媽的喂養潛力并沒有全部發揮出來,而通過嬰兒對媽媽乳頭的吸食力度,會促進乳腺充分分泌。

其次,他們提到過量蛋白、鹽和鈣可能與結石有關。純母乳喂養階段結束后,有更多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很多輔食里都有強化營養素,有的加鈣,有的加鋅或者加鐵,或家里飲食偏咸。如果不能綜合考慮添加物與嬰兒需求之間的關系,盲目使用,就可能使這些礦物質過量,增加腎臟負擔,增加腎臟疾病的幾率。其中,過量的蛋白、鹽和鈣就會改變胃腸道滲透壓,增加腎溶質負荷,帶來相關的健康風險。

再者,他們強調糾正嬰幼兒“飯勺現象”。去年兒科醫院在本市6個行政區做了1000多名0-3歲嬰幼兒進食行為的調查,初步調查結果發現,有不良進食行為問題的高達63.6%。這些問題主要分為兩大類,飲食行為與飲食氣氛,直接影響兒童的營養水平。

比如,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排斥新食物,家長會誤以為孩子不喜歡就放棄了喂養,從而造成偏食與挑食。

又如,孩子吃飯沒有固定位置,走到哪里,喂到哪里,家長趁孩子不注意,就往嘴里塞一口,這是強制喂養,即“飯勺現象”。另外,吃多吃少不是由孩子自己來體驗,而是家長逼迫的,以至于吃半小時的飯延長至一個多小時。

再如,很多家長喜歡在飯桌上教育或訓斥孩子,吃飯時孩子始終處在被壓抑的情緒之下,對心理發育和社會行為帶來負面影響。

還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自己吃飯要花很長時間,不如家長來喂,導致大部分孩子準備進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握勺、自己用杯子。

最后,他們指出給6個月以上的嬰兒烹制輔食的時候,有些家長按照成人的口味添加鹽、雞精等調味品,或用菜湯拌米飯,結果孩子從小就適應了重口味的飲食,將來很難糾正,對健康的危害不言自明。

這些不良進食行為只是擷取了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目的是引起家長的注意和改進。當然,讓天性調皮的孩子接近成人的進餐要求,確實困難重重,但家長仍需要以充分的耐心來培養,讓孩子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