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的教育和逆反心理等都會讓孩子“不好好說話”,喜歡頂嘴,狡辯,大呼小叫,發脾氣等都屬于不好好說話的表現。那么,如何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如何讓孩子說話有教養?下面八寶網將帶來相關介紹。

曾經收到過一位12歲小讀者無奈的留言:每次成績考砸的時候,我都特別害怕回家,因為迎來的必然是一頓痛罵。“怎么那么笨”、“為什么不努力!”這樣的話我都聽膩了。我特別希望,看到試卷上的分數的時候,媽媽能夠抱抱我,讓我知道她不僅僅在乎成績,還在乎我,關心我。但自從上了一年級之后,她就再也沒有抱過我了。

其實家庭里的很多事,都可以通過好好溝通來解決。但我們習慣了對最親近的人不假辭色,脾氣一點就著,這讓孩子逐漸變得懂事的時候,也越來越逃避家庭,逃避父母。孩子的沉默不止是沒話說,更多的是對父母權威的一種微反抗,和對世事如此的無奈的接受。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能好好說話的孩子。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要么張狂肆意,不知所言,要么沉默內向,不愿和父母對話?歸根究底,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描述了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孩子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尊重,是平等的交流,是正向的引導,是積極的關注,是心平氣和的說話。

①不讓情緒主導說話內容和節奏。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就忍不住情緒上頭,遷怒無辜的孩子,明明孩子什么也沒做錯。如果控制不了情緒,盡量不要說話,可以先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讓我靜一靜,待會和你說行嗎?

②孩子說錯話時,給予一定的懲罰和引導。不要讓“童言無忌”演變成真正的“毫無教養”。如果孩子說錯了話,不要單純以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簡單揭過,在當下的時刻,就要解釋給他聽為什么有些話不能亂說,并教會他主動向被冒犯的人道歉。在錯誤發生時,及時引導會比之后不輕不重的講道理有用得多。除了引導之外,還可以給孩子制定懲罰措施,比如,哪些臟話不能說,如果說了就要遭受什么懲罰。有了規矩,孩子才能知道說話做事的界限。

③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多聽聽孩子心里的聲音吧,孩子考砸了,做錯了,不要一味地謾罵,停下來,給他解釋的機會。讓他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這些想法和你的觀點完全相反,他也本該擁有勇敢表達自我的機會。只有孩子愿意表達,我們才能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們才能真正參與進孩子的成長中。

④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和耐心吧,只有愛才能孕育愛,只有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孕育好好說話的孩子。別讓孩子長大成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成了沒素質沒教養的代表。也別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成為了孩子最親近的“陌生人”。以上就是全部內容,請大家繼續關注八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