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小狀況。流口水實際上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在6個月到3歲之間,流口水的情況較為常見,這大部分是正?,F象。然而,新生兒流口水的情況較為罕見,因為新生兒的唾液腺尚未發(fā)育成熟,唾液分泌量較少。通常在3到4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多,而在6個月后,由于飲食轉變,刺激神經導致唾液分泌增加,這時才可能出現流口水現象。同時,由于嬰兒口腔較淺,無法調節(jié)口內過多的液體,所以也容易導致流口水。

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開始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嬰幼兒逐漸學會通過吞咽來調節(jié)過多的唾液,這種流口水現象就會逐漸消失。以上所描述的流口水現象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然而,有些孩子流口水的同時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拒食、進食時哭鬧加重,或伴有發(fā)熱現象。這時,父母需要仔細檢查孩子的口腔粘膜,如舌尖部、頰部、唇部,看看是否有潰瘍。潰瘍可能會引起疼痛和唾液分泌增加,導致流口水,需要及時治療。

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常見小狀況及應對策略

此外,有些流口水現象可能是由腦炎后遺癥、面神經麻痹及呆小病等疾病引起的,這時需要去醫(yī)院進行明確診斷并進行治療。唾液不僅具有濕潤口腔、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而且可以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具有殺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內細菌生長和繁殖。

3到4個月的嬰兒唾液腺發(fā)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但此時孩子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完全發(fā)育,口腔較淺,閉唇與吞咽動作尚不協(xié)調,因此可能會出現流口水現象。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吞咽功能會逐漸完善,這種生理性流口水的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在夏秋季節(jié),由于嬰兒衣著較少,父母有時會驚奇地發(fā)現,小寶寶的兩腿會向內彎曲。實際上,這種小腿向內彎曲并非是佝僂病,而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孩子在母親子宮內身體呈一種屈曲狀態(tài),以致于出生后一段時間內,小腿看起來有些彎曲。此外,從小寶寶身體的比例上看,頭大,上身比腿長,看起來兩小腿又短又彎,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現象會逐漸自行矯正。

當母親或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發(fā)出響聲時,3到4個月以下的嬰兒可能會出現兩臂外展伸直,繼而屈曲內收到胸前,呈擁抱狀。這種情況被醫(yī)學上稱為擁抱反射。然而,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擁抱反射,可能說明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或者神經系統(tǒng)有損傷或病變,如顱內出血或其它顱內疾病。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可能會出現呼吸不規(guī)律和呼吸暫停的現象。這通常是由于他們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尚不成熟所導致的。呼吸暫停時間一般不超過10秒鐘,且無其他不適癥狀,可以認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無需過分擔憂。

有些幼兒在白天玩得很好,但到了晚上會訴說腿痛。父母檢查時,并未發(fā)現紅、腫等現象,醫(y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生長痛。生長痛的原因是幼兒生長發(fā)育快,腿部的負擔過重,下肢骨端充血,從而引起腿痛。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生長痛的特點是小腿輕度脹痛,以午后和傍晚較重,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在冬天,有些嬰幼兒排到便盆里的小便呈淘米水樣。實際上,這種淘米水樣小便是由于兒童新陳代謝旺盛,尤其是進食含有草酸鹽和碳酸鹽類較多的食物,如菠菜、莧菜等綠葉蔬菜或香蕉、桔子或柿子等水果時,尿液中草酸鹽和碳酸鹽增多。當這些物質隨小便排出體外后,遇冷就會有尿酸鹽或磷酸鹽等鹽類結晶析出而變混,似淘米水樣。這種現象主要發(fā)生在氣候寒冷的季節(jié),多見于嬰幼兒,通常情況下,這種尿液對孩子的健康無害,只要平時多給孩子喂些開水或口服一些維生素C,幾天后淘米水樣小便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