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度寵愛的四大陷阱及如何避免過度寵愛的方法
孩子被寵壞的幾大誘因!

父母愛孩子無可厚非,誰能不愛自己的寶貝呢?但愛與寵愛雖只一字之差,但給孩子帶來的,可能是一生的影響。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孩子被寵壞的誘因。
1. 特殊待遇
在家庭中,孩子常常被特殊對待,例如在餐桌上,好吃的先給孩子吃;看電視時,孩子先看;孩子想要的東西,馬上去買等等。這種特殊待遇,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逐漸養成傲慢、自私、不關心別人的性格。
2. 過度關注
無論是節假日還是聚會,孩子總是被過度關注。朋友和親戚聚在一起時,孩子常常成為焦點,掌聲和贊揚不斷。這種過度關注孩子的結果是,孩子很容易發展“唯我獨尊”的心理,凡事都愛搶風頭,一旦自己的關注度低,或者聽到自己沒有被表揚,就很容易養成固執、耍性子、甚至偏執的性格。
3. 過多袒護
當父親想好好教訓孩子時,奶奶總是趕緊阻止,只看剛才委屈害怕的孩子,此刻躲在奶奶身后,一臉驕傲!這種保護孩子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會讓孩子越來越肆無忌憚,孩子沒有意識到做錯事的后果,自然無所畏懼,甚至想:無論如何,有人保護我!
4. 過度緊張
孩子摔倒是正常的,而且對孩子沒有影響,經常站起來繼續玩。然而,有些父母很容易過于關心,孩子很好,看到父母如此緊張,他們也哭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孩子被寵壞和懦弱的性格。
5. 干涉獨立
有些父母對孩子太溺愛和安排。如果食物太熱,他們會親自給孩子吹涼,然后喂他們。他們睡覺時必須抱著哄他們。因為他們害怕厭倦孩子,他們什么都自己做...... 久而久之,不僅會阻礙孩子能力的發展,破壞孩子的獨立性,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也會讓孩子失去對他人的愛、勤勞的優秀品質,甚至不愿幫助父母分擔重任,甚至同情心也會逐漸消散。
6. 易于滿足要求
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父母往往試圖滿足,事實上,這不值得提倡,因為太容易了,孩子不知道如何珍惜,甚至不體貼別人,很難培養艱苦的堅韌品質。
事實上,對于孩子的要求,如果是出于比較心理,那么父母就不必滿足,如果是簡單的需求,想要玩具、想買零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條件交換”,可以讓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讓孩子知道想要擁有,就必須付出。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幫助父母不再寵壞孩子呢?事實上,真正對孩子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狠下心”:
1. 學會“視而不見”
讓孩子清理自己的物品,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能做的,學會逃避,視而不見。
2. 為孩子安排家務
告訴孩子,他也是家庭的一員。當他長大后,他可以為父母分擔家務,并適當地為孩子安排一些家庭任務,讓他體驗勞動和父母的困難。
3. 應該嚴要嚴格
孩子做錯事后一定不能掩蓋和解之,要嚴厲,要懲罰,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要承擔后果。
4. 加強對兒童的感恩教育
讓孩子懂得愛和感恩,知道愛他的人付出了多少,這樣孩子才能更加珍惜這份無私的愛,尊重長輩,關愛家人,通過閱讀相關圖畫書、看相關動畫加強。
在成長的過程中,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愛,是長期的愛,是溫暖而堅強的愛,絕不是溺愛和順從。
以上內容就是“孩子被寵壞的幾大誘因!(拒絕溺愛的好方法!)”,大家了解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