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寶寶愛整理的性格:讓玩具成孩子成長路上的小助手
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序地完成任務,同時享受生活和學習,快樂地成長。然而,這種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傷害。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基本的整理能力也無法滿足,這會影響他們長大后能否做好大事。整理能力是孩子自立的根本,也是未來成功的基石。然而,許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整理。本文將對寶寶養成整理愛干凈性格的要素進行分析,以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
一、孩子不懂整理的壞處 1.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孩子不懂得整理,實際上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表現。家長應該從孩子有行為能力開始就教會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忙做。 2.孩子喜歡依賴他人:孩子不懂得整理,會習慣于依賴他人,認為家務事并不是自己的責任,對于家人幫自己做的事情會以為是理所當然,最終導致孩子從小就不會自己獨立去完成任務。 3.孩子養成懶惰心理:孩子不懂得整理,也會養成了懶惰的心理性格,小時候自己的事情不肯自己做,養成習慣后,長大后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了,這就是孩子的惰性在作怪。 4.孩子做事效率不佳:孩子不懂得整理,也會導致孩子的做事效率不佳,小事做不好,大事又怎么可能好好完成呢?所以,要想以后孩子有所作為,應該從小事培養孩子、鍛煉孩子。
二、導致孩子不懂整理的行為 1.一手包辦:家長認為,幫孩子減輕生活上的勞動負擔,就是愛孩子的表現。其實并不然。對孩子的事情做到一手包辦,會導致孩子成長得更加無能,他就會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喪失。 2.要求過高:如果家長的要求過高,那么孩子做的事情將永遠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這樣會使孩子更不愿意去學習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和自理能力。 3.經常指責:家長經常對孩子進行指責嘲諷,會使孩子的身心受創,因此孩子就不愿意去多做多說,擔心自己做什么錯什么,又會遭到家長的責備。 4.家長也懶:孩子的家長本身就懶惰,孩子自然也會學習家長的惰性,生活中的事情不肯親力親為去完成。
三、如何教育寶寶養成愛整理的性格 1.從小給孩子灌輸收拾整理的意識:有些父母在孩子兩歲左右時會發現,他們常常有“幫倒忙”的情況,其實這時孩子就已經有了收拾整理的愿望,而父母們總覺得孩子太小,收拾不好反倒添亂,所以妨礙了孩子的正常發育。其實,父母在這時要抓住時機,培養并強化孩子收拾整理的意識,但是切記不要帶有強制性。不大包大攬,不破壞打擊,積極鼓勵才是正確的做法。 2.給孩子提供自己收拾整理的空間:隨著孩子身體協調性的發育完善,他們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吃飯、洗漱,還能做到疊衣鋪被,雖然這些事情對于小孩子來說有點難度,但是只要父母給孩子提供收拾整理的空間,他們會主動動手。可能開始時孩子笨手笨腳,但只要他愿意做,父母就不要礙事了,時間久了孩子們也會熟能生巧,做到干凈麻利的。 3.用示范與鼓勵的方式給孩子信心:對于兩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無經驗可談的。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在示范后可能做的并不如意,但父母還是應該多給予鼓勵,讓孩子多多嘗試并建立足夠的信心。 4.向孩子傳達具體準確的信息,并預防逆反心理:孩子的思維方式比較具體形象,所以父母一定要傳達具體準確的信息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做事要善始善終。對于要求,父母不能過多重復,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可以提醒幫助,但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以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養成收拾整理的好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利于幫助孩子形有條不紊的性格。并且還能預防學習中的馬虎、拖拉,更能增加責任感,總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溫馨小貼士:首先,家長盡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讓孩子幫助大人干家務活;其次,給孩子規劃出一個空間,讓孩子進行整理收拾;再者,和孩子定期把家里的東西進行整理收拾,教會孩子擺放的規則和整理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