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體切除,孩子健康還需謹慎
蘇家五歲女兒珊珊體質較弱,易發燒感冒,且常患扁桃體發炎腫大,吞咽困難。每次需打針吃藥數周才好轉,這不僅給孩子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給家長帶來極大的精神負擔。母親多次帶珊珊上醫院診治,有的醫生認為扁桃體已喪失功能,建議摘除;但也有醫生認為扁桃體是機體免疫系統成員,應盡可能保留。摘除與否,珊珊的母親拿不定主意。
扁桃體,也稱扁桃腺,自出生起即存在于咽部,是人體免疫體系的一部分。過去,醫學界認為扁桃體是多余無用的組織,有害無益,因此醫生常動員病兒摘除。但近年來免疫學研究證實,扁桃體能產生吞噬細胞,具有防御和抵抗病菌侵入機體的免疫功能。兒童時期,扁桃體功能明顯,但14-15歲后,隨免疫系統完善,扁桃體即行萎縮。
然而,有的兒童扁桃體經常發炎,這種炎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扁桃體炎,多由身體抵抗力薄弱引起,常導致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一周左右可痊愈。慢性扁桃體炎癥狀較輕,但會影響吞咽和呼吸,特別是兩個肥大的扁桃體碰在一起堵住咽喉,使呼吸受阻,入睡時憋氣、打鼾,常常被憋醒。長期慢性缺氧和休息不好,阻滯了兒童的正常發育。
急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還可誘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腎炎、心肌炎、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因此,在合并癥好轉或穩定后,可考慮摘除扁桃體。但在臨床扁桃體摘除術中,約有10%的手術并發癥,會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兒童患了扁桃體炎是否需要摘除,應由醫生詳細診斷,權衡利弊后慎重決定。如急性扁桃體炎每年發作3次以上,且導致長期低熱;慢性扁桃體炎經常引起全身性疾病如腎炎、心肌炎、風濕熱等相伴發;慢性扁桃體炎累及鄰近器官如屢發中耳炎、頸淋巴結炎;病兒經常發生傷風、感冒、咽喉痛、扁桃體隱窩內膿點多;扁桃體極度腫大,已引起呼吸、吞咽、語言等功能障礙,特別是伴有呼吸道梗阻,表現為睡眠打鼾或被憋醒;有扁桃體周圍膿腫形成史等,可考慮摘除扁桃體。
具體何時進行手術為好,也應根據醫生的意見決定。如孩子的扁桃體炎急性發作時,或患有相關疾病時,應待癥狀消失或治療一段時間,各項指標正常后再行手術。患有造血系統疾病、凝血機能減退、扁桃體肥大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干燥性咽炎等不宜手術。
對于5歲以下的兒童,扁桃體的免疫功能尚處于最活躍時期,還具有防御疾病的重要功能,如果不是病灶性扁桃體或沒有出現局部性的功能障礙,最好不要輕易地摘除扁桃體。摘除它便是主動地撤除了守護身體的“前衛哨兵”,因此,手術后的兒童發生咽炎的機會明顯增加,要特別注意防治。
患了扁桃體炎,又堅持不摘除,怎么辦呢?一是注意休息,多喝開水,加強營養,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并保持口腔清潔,用復方硼酸漱口液、洗必汰漱口液或鹽水經常漱口。二是含喉癥丸、碘喉片或服磺胺類抗菌藥抗菌消炎,發燒時用物理降溫。若體溫較高或扁桃體化膿感染,要及時送醫院診治。三是應以預防為主,扁桃體屬于“感染—變應性狀態”組織,平時可使用免疫療法。此外,加強孩子身體鍛煉,講究衛生,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其少患或不患感冒,也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