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兒童睡眠質量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三大障礙是夜驚、夜游和噩夢。

夜驚,也被稱為夢魘,是兒童常見的睡眠障礙。當媽媽聽到強強的鼾聲時,強強會突然驚醒并大聲呼喊。盡管媽媽急忙過去安撫,但強強依然保持驚恐狀態,甚至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全身大汗。第二天,媽媽向醫生報告了強強的夜驚情況,醫生解釋說這叫夜驚。夜驚通常發生在兒童的5到7歲,大多數寶寶會在入睡后的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夜驚可能與寶寶初次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環境、受到體罰、責罵、外傷或意外傷害等因素有關。此外,睡前觀看恐怖緊張的影視劇或聽此類故事也是夜驚發作的重要誘因。

夜游,也被稱為睡行癥,是另一種常見的兒童睡眠障礙。小剛每晚9點上床睡覺,但有天晚上11點左右,他在衛生間拿了一支牙膏,然后又回到床上繼續睡覺。這種行為讓小剛的父母感到驚訝,他們帶著小剛去看了醫生,醫生診斷這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睡行癥。夜游通常發生在晚上9點到11點之間,可能與家族遺傳傾向或寶寶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精神創傷或心理緊張等因素有關。夜游對寶寶的健康沒有負面影響,不需要藥物治療,但家長需要注意防止寶寶夜游時打開門窗,避免將危險物品放在室內。

噩夢,也稱為夢魘,是兒童常見的睡眠障礙。亮亮在半夜突然驚醒并大聲呼喊,他告訴媽媽自己害怕妖怪。雖然經過媽媽的安慰,亮亮才安然入睡,但他在第二天還會清晰地記得夢境的細節。噩夢通常發生在睡眠周期的眼球快速運動期,即后半夜。噩夢可能與寶寶白天受到的強烈刺激有關,如看到恐怖的電視或聽到恐怖的故事。此外,噩夢還可能與寶寶的身體狀況有關,如感冒、寄生蟲感染等。

當寶寶第一次獨自睡覺時,可能會因害怕而做噩夢。家長可以事先告知寶寶一個人睡的好處,并開個小燈以消除寶寶對黑暗的恐懼。家長還可以打開房門,讓寶寶聽到父母的講話聲,這樣寶寶就可以安心入睡。對于做噩夢的寶寶,家長可以在寶寶醒來后用幽默、甜蜜的語言解釋夢境,并告訴他爸爸媽媽就在身邊,以增加他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