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許多 少年兒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那么父母們該如何護理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依賴藥物治療和護理。因此,父母們需要了解如何護理孩子。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如在幼兒園或公共場所的群體中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棉毛巾、小玩具等物品傳播,以及通過被污染過的水和食物傳播。孩子由于不明白辨別,可能會食用有病毒或蚊蟲叮爬過的食物。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是腸道病毒,其中包括柯薩奇病毒、柯薩奇病毒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的癥狀專家強調,許多人認為“手足口病”就是手、足、口腔內部、屁股等位置是否有出疹,雖然這是它的表現,但并非唯一和必定癥狀。“有些病例皮疹表現可能不典型,就像我們這次就診的重癥患兒那樣”。此外,根據臨床分類,手足口病還可能有其他癥狀。如一般病例可伴有發燒、干咳、流鼻涕、食欲不振等表現;重癥病例可能出現精神差、總想睡覺、易驚、頭疼、惡心、身體顫動、肌陣攣、眼顫、小腦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乏力、高熱驚厥等中樞神經系統累及表現;危重癥病例則可能出現抽動、昏迷、呼吸困難、頑固泡沫痰、心搏驟停等更嚴重的狀況。

父母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病情,發現以上重癥病例的表現應及時就醫。一般病例可在門診治療,并在家里繼續觀察,需要及時復查。有重癥及危重癥狀的患兒則需要住院。

如果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應進行消毒隔離,防止傳染。寶寶應留在家里,直到皮疹消散和小水泡結疤。一般需要防護2周。寶寶使用過的物品要完全消毒殺菌:可以用有效氯的消毒劑泡浸,不適合泡浸的物件可以放到日光下暴曬。寶寶的屋子要定期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商品流通,溫度適宜。有標準的家庭每日可以用乳酸菌蒸熏進行室內消毒。減少工作人員出入寶寶屋子,嚴禁吸煙,避免氣體污穢,防止繼發感染。

要維持寶寶的口腔清潔,進餐時間前后用鹽水漱口清潔,對不會漱口清潔的寶寶,可以用棉簽蘸鹽水緩緩的清理口腔內部。可以將維生素B2 2顆粒劑直接擦抹口腔糜爛位置,或涂魚油,也可以內服維生素B2 2、維生素C,加上超聲霧化吸入,以緩解疼痛,促進糜爛早日痊愈,防止病菌繼發感染。

患兒一周內要臥床休息,多飲溫水。患兒因發燒、口腔皰疹,食欲較弱,不肯進餐,故飲食搭配宜口味淡、爽口、易于消化,口腔內部有糜爛時可以吃一些流食。忌食冰涼、辛辣食物、咸等含有刺激性的食物。

患兒的衣物、被子要清理,服裝應寬松、綿軟,常常拆換。宿舍床應平整干燥。剪掉患兒手指甲,必要時包囊患兒兩手,避免抓爛皮疹。屁股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隨地清除患兒的上廁所,保持屁股清潔干燥。皰疹裂開者,部分可涂擦1%龍膽紫或抗菌藥乳膏。

如果患兒出現發熱,應馬上測體溫。針對高燒的患兒選用溫開水擦洗、降低衣物等物理退燒方式,室內溫度應維持在20℃上下,溫水擦浴溫度以38℃為宜,用純棉毛巾投河后甩干擦洗患兒全身上下。手足口病患兒人體體溫在37.8℃~40℃。同定間歇熱,極少數患兒伴隨畏寒怕冷、寒顫。發熱期內,護理人員要提升體溫監測,把握人體體溫動態性,對人體體溫在37.5℃~38.5℃患兒,可給與排熱、多喝溫開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退燒,人體體溫高過38.5℃的患兒,給與泰諾、托蒽等小兒退熱藥,有高燒驚厥史的患兒,做好防范措施。退熱后30分鐘測體溫,掌握減熱效果,立即補充水份,激勵患兒飲水。發熱患兒臥床休息,低燒者可酌情考慮降低活動量,留意口腔保健,退燒期、流汗后要立即更換衣物,避免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