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晨總是睡懶覺,不愿意按時起床去上學,這讓許多家長感到很頭疼。當父母正在忙碌地整理房間、準備早餐,急著要趕車去上班時,“小懶蟲”還在床上沉睡不醒,不愿起床。這時,家長們一定會感到焦急萬分,怒氣陡升。那么,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首先,家長們要以身作則,樹立言行榜樣。為了防止孩子睡懶覺,首先要保證他們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根據兒童年齡的不同,他們的睡眠需求也不同。2歲兒童平均每天需要12-14小時的睡眠,6歲時需要12-13小時,9歲時為10小時,12歲時需9小時左右。

如果孩子早晨賴床不起,一般也同時存在晚上不按時上床睡覺的問題。遇到這類問題,家長首先要確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長的睡眠時間,制訂合理的休息時間,晚上到時間就督促孩子上床,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第二天按時起床,白天精神飽滿。作為獎勵,周末可以讓孩子睡晚一會兒。如果孩子睡眠時間很長,白天仍無精打采,那就要到醫院檢查,看是否有其他生理性問題。

孩子的睡眠習慣是可以培養的,不過,家長要以身作則。按現在的作息時間,學齡兒童一般晚上9點半上床睡覺,第二天6點半至7點起床較適合。學齡前兒童還可以早些入睡。如果孩子上床睡覺了,家長卻繼續看電視、打麻將或聊天,孩子會覺得不公平,不能從心底配合你的安排。因此,家長應起典范作用,以身作則。另外,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因興奮難以入睡。因此,睡前不要讓孩子過于興奮。

講究技巧,培養良好習慣。注意觀察,選擇恰當時間叫醒孩子。你若仔細觀察過睡眠中的孩子,就會發現他們睡覺時睫毛會顫動,做夢時顫動更明顯。因此,家長叫醒孩子之前,先觀察一下孩子的眼睫毛,最好不要在孩子做夢時叫醒他,否則,孩子醒后的情緒會很糟糕,身體也會很不舒服,當然也就不會愉快地和家長合作了。有些家長可能怕孩子尿床,往往半夜喚醒孩子上廁所后再讓他入睡。時間一長,因睡眠規律被打亂,結果孩子白天無精打采,容易亂發脾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家長應權衡一下利弊,盡量不要在半夜叫醒孩子如廁。

還可以使用鬧鐘幫助孩子自己起床。如果家長總是每天叫孩子起床,時間一久,要么讓孩子感到討厭,要么養成依賴性,變成不叫不起床。因此,家長可給孩子買一個手動停止發聲的鬧鐘,并把鬧鐘放在離床遠一點的地方,這樣孩子必須下床才能制止鬧鐘的叫聲,他就不得不起來了。開始時,先教會孩子使用鬧鐘,并嘗試在做作業、吃飯時使用,讓孩子學會用鬧鐘來掌握自己的時間。這也利于孩子盡快掌握時間觀念,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有時雖然起了床,可卻是迷迷糊糊,睡眼惺松,動作遲緩。這樣也會耽誤時間。這時,可以通過活動使孩子清醒,如用涼水洗臉,做做早操等。為帶動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可以一起做早操。彎腰伸腿的動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孩子提起精神,做操本身也能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獎懲并舉,強化訓練效果。孩子的良好行為是在及時鼓勵贊揚中培養起來的。如果孩子起床后家長為了趕時間而大聲訓斥孩子,他就會產生逆反情緒,以后要么起床更拖拉,要么起床后極不愉快。因此,家長應耐心地引導說教,循序漸進,切勿大聲責罵。也可給孩子放些悅耳的音樂,準備好可口的早餐,讓孩子的情緒提升起來。對孩子能及時起床要給予鼓勵和稱贊,孩子就會慢慢地自覺地按時起床了。

鼓勵與贊揚固不可少,必要時還須配合適當的處罰。孩子7-8歲前起床讓大人幫忙屬于正常現象。但七八歲后仍不能自己按時起床,就需要適當采取一些懲罰性措施。在處罰前,要給孩子制定行動目標,讓孩子明白如達不到目標將會受到怎樣的處罰。這種處罰應該是公平的、合乎邏輯的,不可過重,也不可說了不做。處罰可以是針對孩子行為的自然后果。例如,孩子總是不能準時起床吃早飯,那么可以告訴孩子吃早飯的時間,如不準時就沒有早飯吃。有的孩子因起床晚,上學趕不上班車,就讓他自己想辦法趕到學校去。他可能乘出租車去學校,那就要求他必須通過勞動掙回車費;他也可能因趕不上車而遲到,那就要受到老師的批評。總之,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后果付出代價。

許多家長為孩子著急,幫他做這做那,結果孩子一點都不著急,一旦家長照顧不到,他就手足無措或發脾氣。因此,家長應當讓孩子適當地吃些苦頭,以免將來栽大跟頭。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幫助家長們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孩子樹立時間觀念。要讓孩子知道,他不按時起床,耽誤了家長的時間,就等于欠了家長的時間,必須要幫助做家務等來償還。孩子耽誤了多少時間就要他償還多少時間。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于其他類似的問題。這種處罰有時可一舉多得,使孩子既學會了按時起床,又鍛煉了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