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臉上出現小紅點,通常表示寶寶患上了濕疹,這是新生兒常見的一個過程。那么,嬰兒濕疹應該如何處理呢?

當寶寶患上濕疹時,需要多喂水,防止寶寶出汗過多。同時,要注意室內通風,避免讓寶寶接觸到辛辣、易過敏、容易上火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魚、蝦、蟹、辣椒等。母乳喂養的媽媽和寶寶應避免吃這些食物,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在給寶寶洗澡時,不要使用堿性肥皂。

對于輕微的濕疹,可以涂抹兒童濕疹霜或氧化鋅軟膏,也可以用金銀花煎水或杭白菊煎水為寶寶擦洗身體。洗澡水不要過燙,也不要使用肥皂或香皂。一般幾天后,寶寶的濕疹就會好轉很多。

如果寶寶出現發燒,可能是幼兒急疹,這種情況下沒有特殊治療方法,主要需要加強護理和對癥治療。

中醫將濕疹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可能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起。而“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于人體有七成是水分,如果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就會處于“濕”的狀態,癥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

中醫認為濕疹主要與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證,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時可涂抹以清熱利濕,疏風養血潤燥為主的小兒化濕膏。

中醫治療濕疹,內治宜養血祛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濕疹的中藥方劑有四種:

方一:蒲公英、野菊花、白鮮皮各30克,百部20克。以上中藥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鐘,然后煮沸15分鐘。等藥液放涼時,取一塊干凈的紗布(四五層厚)放在藥液里浸透,然后敷在患處15分鐘左右,每天兩次。如果濕疹面積大,也可以采用藥浴方法。

方二:用花椒、艾蒿、鹽各適量放水中熬半小時,過濾后取汁液兌水來洗澡。花椒能消炎、止癢;艾蒿有鎮靜、抗過敏的作用,療效相當不錯。

方三:蒼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術15克,苦參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后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1次。此為2—3歲患兒用量,1歲以下患兒減量1/3。功用:解毒祛濕,消疹退斑。

方四:蛇床子9克,銀花9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濕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約10分鐘。

濕疹的一般治療包括以下幾點:

1、飲食管理為先,避免喂哺過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如疑牛奶過敏,可較久煮沸,使其蛋白變性,可以減少致敏物,或者選擇低敏配方奶粉,必要時可用羊奶或豆漿代替牛奶。如疑蛋白過敏,單給蛋黃,或由少量蛋白開始,逐漸加量。喂奶的母親可暫停吃雞蛋。

2、抗組織胺類藥物撲爾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異丙嗪等單一或輪流內服有較好的止癢和抗過敏效果,并有不同程度的鎮靜作用。

3、皮質類固醇激素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都能很快控制癥狀,有明顯的抗炎、止癢作用,但停藥后易復發,不能根治,且長期應用后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故應酌情慎用。泛發急性濕疹其它療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病情好轉逐漸減量。

4、抗生素:僅用于繼發局部或淋巴結等感染、白細胞增高和體溫增高的病兒。一般采用青霉素肌注或紅霉素、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