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坤丸屬于中成藥,除了過敏患者不能吃,婦女血虧、消化不良、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小腹冷痛、氣血衰弱等都可以服用,因為培坤丸主治是補氣血,滋肝腎,主要成份為黃芪(蜜芪)、甘草(蜜炙)、陳皮、北沙參、白術(炒)、茯苓、當歸(酒炒)、麥冬、川芎、酸棗仁炒等。正確服用對婦科疾病有很大的幫助,并且副作用也不大。

07954_314億“送子”市場爭奪戰:社會辦醫加速入局 牌照成稀缺資源

都市人群,整天忙于工作,不好好吃飯,容易導致月經不調、頭暈乏力的現象,會去藥店購買藥物來調理如培坤丸,以下是適合服用培坤丸的人群:

1.女性如果出現內分泌失調,服用中成藥來調理是比較好的方法,免去煎藥的麻煩,適合忙碌的上班族;

2.對女性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痛、體虛肢冷、脫發、失眠、性欲減退等癥狀有顯著療效;

3.可使機體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有顯著治療婦女的氣血虧損所致的心悸煩躁、頭昏乏力、顏面皮膚松弛皺紋等癥狀。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道

“我從今年5月決定做試管嬰兒,7月份移植了一次胚胎,但是最終失敗了。我還想繼續嘗試。”9月16日,包女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包女士如今33歲,今年是她步入婚姻的第九個年頭。由于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癥,她一直無法懷孕,“家里比較渴望有一個孩子,我也有這個意愿。所以沒有過多的猶豫,順其自然的就選擇了來做試管嬰兒。”包女士說。

實際上,與包女士有著一樣選擇的人并非少數,她的家鄉在安徽泗縣,近些年身邊已有五六個人在做試管。華創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中國不孕癥患病率已高達16.40%,高患病率使得在中國有4788萬不孕夫婦。受自然環境污染、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良等因素的影響,不孕癥患病率或將持續提升,預計2023年不孕癥患病率將提升至18.20%,并在未來保持3%以上的增速。

而在2019年,輔助生殖服務市場規模已達313.62億元。華創證券研報認為,不孕癥的患病率提升將為輔助生殖市場帶來大量的剛性需求,這會成為市場增長的核心源動力。

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形成對比的是,輔助生殖行業受到國家的嚴格把控,不僅嚴控生殖中心數量,還對輔助生殖牌照采取審批制。這造成了行業內“一牌難求”的現狀,面對一片待開發的藍海,大部分社會辦醫卻遲遲無法入場。因此,少數拿到輔助生殖牌照的民營醫院,愈發受到資本青睞。

稀缺的牌照資源

9月8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新街口外大街的寶島婦產醫院完成更名,改為北京美中宜和北三環婦兒醫院。這意味著,這家主打高端服務的二級專科醫院已正式被美中宜和醫療集團(下稱“美中宜和”)收入麾下,成為集團旗下擁有的7家婦兒醫院之一,也意味著美中宜和成為首家京、津兩地兼具輔助生殖資質的機構。

美中宜和并購寶島婦產醫院,一個主要原因是寶島醫院在北京有輔助生殖牌照。“現在有輔助生殖牌照的并購也很不容易,對于寶島的并購也經歷了較長的一個過程。”美中宜和生殖健康部負責人李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對于輔助生殖行業來說,牌照屬于稀缺資源,政府的發放、監管非常嚴格。申請條件包括:原則上必須是國家批準的三級醫院;中心的實驗室負責人和臨床負責人為高級職稱;機構設立后,試管嬰兒周期數、妊娠率仍須達到一定標準,且每2年校驗一次,不通過即被暫停資質。這不僅對社會辦醫的準入造成了一定的壁壘,也使得市場呈現供不應求態勢。

以北京為例,李洋坦言,想要在北京拿到牌照“真的是特別難”,據他了解,“北京最后一張輔助生殖牌照是在2016年審批的,直到現在過去四年了,再也沒有發過牌照。”

所以,大部分社會辦醫機構都尋求“曲線救國”,通過并購獲牌。目前,北京地區共有18家持牌的輔助生殖機構,其中民營醫院只有三家,分別是北京家恩德運醫院、北京家圓醫院、美中宜和。

即便放眼全國,輔助生殖行業里的民營醫院依舊數量稀少。輔助生殖由兩種技術組成: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IVF)。人工授精技術含量較低,成功率大約在15%;而IVF則對醫生與設備的要求很高,成功率最高能達到60%。因此,與人工授精相比,IVF使用更廣泛,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均占據約95%的市場份額。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國內獲許可的輔助生殖機構共有451家,其中327家機構持有IVF牌照。在該327家醫療機構中,僅35家為民營機構,約占總量的10%。

除了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持牌數量有顯著差距外,各省市之間的區域差異也十分明顯。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數據,廣東省的輔助生殖機構數量遙遙領先,達到56家,大部分省及直轄市則集中在10-20家,而一些偏遠的省份,比如青海、寧夏、西藏,只有一兩家。

對于未來國家是否會放開對輔助生殖行業的監管,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業內人士對此并不樂觀。并且,在2015年,原國家衛計委設置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時,曾提出“原則上每300萬人口設置1個機構”的標準。按照人口基數14億進行測算,全國牌照上限已然固定,約為467家。因此,牌照成為了想要“入行”的民營醫院爭搶的核心資源。

而與民營醫院形成對比的是,很多持牌的公立綜合醫院,并沒有使其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輔助生殖并非醫院的重點學科,專家資源有限;另一方面,醫院也沒有很強的動力,去投入大量資金購置設備、升級實驗室,造成了牌照的“閑置”狀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8年,在中國進行的IVF取卵周期總數大概是684000個。而在持有IVF牌照的327家醫療機構中,只有約23家進行了超過5000個取卵周期。

所謂取卵周期,是業內衡量輔助生殖機構運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IVF的具體流程是,女性通過服用藥物促進排卵,在卵泡成熟時前往醫院取卵,男性當天去排精。最后,醫院再將取出的卵子與精子送入實驗室操作培養胚胎,最終將胚胎移植到子宮中。其中,從取出卵子開始,到卵子與精子結合產生胚胎,這個周期就叫做取卵周期。

社會資本動作頻頻

為何社會辦醫爭相布局輔助生殖領域?一方面,輔助生殖毛利率很高,利潤可觀;另一方面,其具有長循環性,客戶可能需要移植數次才能成功。

IVF共有三代技術,分別有各自的適應癥,價格也依次遞增。“第一代試管嬰兒相當于自由戀愛,將卵子與精子放在一起讓它們自己選擇。第二代試管嬰兒像拉郎配,適用于男方精子活力不太好的情況,挑出一個比較好的精子,用一個細針把它打到卵子里去,培養3-6天。第三代試管是以檢測為核心的,在胚胎發展到第5天第6天囊胚期的時候,取一小塊組織去檢查,可以發現一些基因導致的遺傳疾病,客戶可以決定是否繼續移植,是一個優化胚胎的過程。”李洋解釋說。

目前,出于倫理方面的考量,獲批開展第三代試管技術的醫院寥寥無幾,大部分醫院以第二代與第一代試管技術為主。以一代試管技術為例,市場上的價格集中在3-5萬區間,覆蓋藥費、服務費、卵子冷凍費等,醫保無法報銷,需要完全自費。這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很多渴望孩子的家庭都愿意支付這筆錢,屬于剛需。

包女士告訴本報記者,自己是在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做的一代IVF,從促排卵到移植胚胎整個流程做下來,零零總總的花銷大概在3萬左右。“個體的費用有一些差異,因為我不單純是輸卵管的問題,我的內分泌也有問題,不會像一般人那種很規律地排卵,需要靠藥促排卵,所以我用的藥稍微多一些,也比較貴。”

相比之下,民營醫院的費用會略高一些,比如主打高端服務的美中宜和,一個IVF周期價格大約在3.5萬元,但這其中并不包含藥費。“藥物分為進口與國產,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國產藥費用大概在5000元左右,進口最多可以達到1.5萬元。所以總價大概在4.5-5萬元左右。”李洋說。實際上,這個價格相比于美中宜和的產科來說,已屬親民,平時還會打一些折扣。

而“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生殖旗下的兩家醫院——西囡醫院集團與深圳中山醫院價格也差不多,每個IVF取卵周期客戶的平均支出分別為4.2萬元、4.9萬元。據招股書披露,錦欣生殖的毛利率在2018年達到44.8%。

客單價高,不走醫保,且屬于長循環,這讓資本倍加青睞輔助生殖機構。普華永道《2020年中期中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并購活動回顧及展望》報告顯示,2013年至2020年,專科醫院投資呈現出從以婦幼、眼科為代表的傳統熱門行業向以腦科、IVF、腫瘤為代表的高技術門檻行業轉移趨勢。2020年上半年,腦科、腫瘤、口腔及IVF領域受資本關注度較高。

目前,除了2019年成功登陸港股的錦欣醫療外,A股上市公司通策醫療、漢商集團、麥迪科技也都先后進軍輔助生殖領域,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并購與合資。

2011年,通策醫療投資1000萬元與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共同設立一家專注于輔助生殖服務的新醫院,其中通策醫療持股65%。同年,通策醫療出資140萬美元與英國波恩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意在引進國際頂級的輔助生殖技術和管理。

2020年7月,漢商集團擬出資7130萬元入股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占股31%,整體估值達到2.3億元。麥迪科技則收購動作不斷,在2019年以3886.2萬元的價格成功收購海南瑪麗醫院51%的股份;在2020年擬收購國衛生殖醫院不低于20%的股權,天元醫院51%的股份。

而在2017年開始,美中宜和在輔助生殖領域也加速布局。不僅成立了李洋所在的生殖健康部,也連續在天津、北京取得兩張牌照,在海外亦有并購動作。

一位長期從事民營醫院運營管理的人士對媒體表示:“近年來,資本對輔助生殖領域需求關注度非常高,相較于普通的婦產醫院,資本對擁有輔助生殖牌照及相關業務的醫療機構會更加青睞。擁有北京地區生殖牌照,輻射面積和對資本的吸引遠大于天津地區牌照,美中宜和最終目標應該是上市。”

成功率最受客戶關注

那么,社會辦醫爭相入局輔助生殖后,獲客情況如何?客戶選擇輔助生殖服務,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主要是成功率。”李洋斬釘截鐵地說。

包女士告訴本報記者,自己是在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做的第一代試管,據她了解,成功率可達到55%。不過,李洋坦言,成功率要分很多種情況來討論,不能籠統地說整體是多少:“比如患者年齡是30歲以下,30-35歲,還是35以上,還有移植胚胎的類型,新鮮移植、解凍移植,Day3胚胎移植還是囊胚,成功率都是不一樣的。”

所謂囊胚,指的是胚胎培養到第5天第6天的時候再移植,這時候胚胎會發育成具有空腔的細胞球。就像種花,一種是種花籽,一種是種花苗,種花苗的成功率自然較高。目前,美中宜和移植囊胚的成功率能達到65%,移植第3天胚胎的成功率可能有45%到50%。

李洋表示,影響成功率的因素,從醫院方面看,門診與實驗室各占50%。一方面,在門診,客戶的促排方案是門診醫生制定的,客戶的身體條件適不適合做IVF,能取多少個卵,都會由醫生綜合判斷。另一方面,在實驗室操作的層面,胚胎學家與環境的穩定性也是一個重要條件。胚胎學家和醫生之間需要溝通和配合,環境也需要保持無菌,對溫控、濕度的要求非常高。當然,實驗室里也須要配備高精尖的儀器設備。

同時,也有一些客戶會看重就診體驗,在這方面民營醫院占據顯著優勢。《華夏時報》記者在北三環婦兒醫院看到,候診大廳寬敞、明亮、干凈,可以給客戶充足的私密空間,無論是導引人員還是醫護,都面帶微笑,顯得熱情而有耐心。李洋告訴記者,現在這里每日的平均問診量大約能達到140人次。“基本上從2月份開始,我們每個月的數據,比如取卵周期數、客戶量都是在上漲的。”李洋說。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些年輔助生殖得到普及,但這對于客戶來說并非一個輕松的決定。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承擔著較大的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壓力。如果有醫療機構能看到他們內心的焦慮與擔憂,并提供適當的服務,進行溝通與疏導,或許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包女士告訴本報記者,“我剛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主要的擔心就是怕疼。還有人會害怕藥物帶給身體的副作用,比如用藥物一次性促排多個卵泡的時候,我們試管嬰兒的群里就經常討論,大量使用雌激素會不會加大以后乳腺或者卵巢的患病風險。”此外,在取卵過程中,因為安徽省婦幼保健院沒有麻醉服務,她也產生了不適和疼痛感,“不過休息一天也還好”。她說。

相比而言,包女士認為心理上的焦慮更難克服。她在今年7月移植胚胎后,卻并未成功懷孕。“大眾對于試管嬰兒的認知,可能認為就是把受精卵放到身體里面就是成功了,包括我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認為。所以導致對這次失敗的結果,不是很能接受。這時候我就覺得內心特別焦慮不安。而且會對下一次的移植有很大的得失心。”

如今,她已經打定主意要繼續做試管嬰兒,只不過在下一次移植之前要對身體做一次全面檢查。她說:“有問題可以查出來,能早點清除一些屏障,避免浪費時間與金錢。”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