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針對性靶向用藥,靶向藥物
靶向藥為什么這么貴?對治療癌癥真的有效嗎?
劉女士,46歲,胃癌患者。確診為進展期胃癌后,醫生告訴她,服用阿帕替尼片可能會延長她的生存期,否則她甚至可能在一兩年內走到生命的盡頭。當時阿帕替尼片還沒有進入醫保范圍,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是天價。吃藥幾年,為了買藥,房子沒了,一家人被拖垮……“我要活到救命藥進醫保的那一天。”“這種藥太貴了,每天都感覺在拿錢延年益壽,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我相信所有像劉女士這樣的癌癥患者都有同樣的困擾。國家有關部門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7年7月1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一則重磅新聞——36種藥物被列入國家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其中包括15種抗腫瘤藥物,艾坦(Apatinib)就是其中之一。艾坦(阿帕替尼)是我國主要新藥開發的特效藥。它是世界上首個被證明對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也是晚期胃癌標準化療失敗后顯著延長生存期的單一藥物。同時,該藥物是胃癌靶向藥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度選擇性地爭奪細胞內VEGFR-2的ATP結合位點,阻斷下游信號轉導,抑制腫瘤組織中的血管生成。進入醫保后,藥品降價可達35.8%,支付標準分別為136元(250mg//片)、185.5元(375mg//片)、204.15元(425mg//片)。此次降價相當于惠及所有患者,但醫保支付僅限于既往接受至少兩種全身化療后進展或復發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救命的抗癌藥,為什么這么貴?除了一些已經進入醫保的抗癌藥,國內其他進口抗癌藥都是出了名的貴。為什么?要搞清楚這一點,就要搞清楚我們付出的藥價里包含了哪些成分。首先是藥物本身的研發成本。任何新藥從發現、篩選、合成工藝優化、臨床前研究,到長時間臨床試驗,一般需要10-15年,直到獲得藥監部門批準,費用超過10億美元。此外,大量項目研發失敗。這些成功和失敗項目的研發費用,最終都會包含在藥價里,由患者來買單。其次是銷售和流通藥品的成本。國內自主研發的藥物價格相對較低。如果從國外進口,高藥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1.進口稅眾所周知,不僅是藥品,從國外購買的其他東西也要繳納關稅。中國的藥品進口需要繳納5-8%的關稅,這需要患者來支付。2.營銷、商業和物流成本一種新藥的推廣和運輸,甚至藥品進出口的審批,都需要費用,一般占藥價的7-8%,病人也需要買單。3.多家經銷商提高價格在藥物到達患者手中之前,肯定要經過幾個經銷商的提價,這你是知道的。4.高增值稅在中國,除了進口稅,進口藥品還要繳納17%的增值稅。這種高稅收最終會落到病人身上。最后是中國的藥品審批成本在中國,進口藥物需要完成臨床試驗才能獲得批準。這些試驗和等待費用將包含在藥品價格中,由患者承擔。為什么有些抗癌藥很難納入醫保?醫療保險是基本醫療保險的簡稱,“基本”二字表示不是高端醫療,就像你的業務單位報銷火車票價,但不報銷飛機票價,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醫保包含的藥品基本都是普通藥品,比如感冒藥、降壓藥、降糖藥等。一些最新的高端藥和貴的藥比較少見。原因是錢。國民醫療保險就像一個巨大的資金池。如果所有的藥都報銷了,多交藥少交錢,那么這個資金池遲早會干涸。所以國家健康險局要經過周密的計算,既能保證資金進出的動態平衡,又能最大限度地讓大家受益。截至目前,已有35種癌癥藥物降價進入醫保,涉及肺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癥。然而,對于沒有將“救命藥”納入醫療保險的患者來說,經濟負擔仍然很重。
癌癥的靶向治療是什么?
靶向治療是指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腫瘤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某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某一個基因片段。針對該位點,可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當藥物進入體內時,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進行結合而發生作用,促使腫瘤細胞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導彈”。
靶向藥物和化療哪個治療癌癥效果好?
同樣的效果下,靶向性肯定更好,因為它的靶點明確,所以副作用會小很多。有條件的肯定是要用靶向的。
現在有國內那些 靶向性 的癌癥化療藥物?謝謝!
紫杉醇是我國開發的天然抗癌藥物。至于化療,環磷酰胺效果非常好,副作用相對較小。由于是前藥,在正常細胞中由于相應的酶分解代謝為無害物質,但在癌細胞中由于缺乏相應的酶而自發分解為磷酸氮芥等物質,具有細胞毒性,從而殺死癌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