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國人口學會舉辦的“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人口高質量發展”是會上的熱議話題。5月5日,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斷和工作要求,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安排,針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對人口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如何準確理解“人口高質量發展”?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是怎樣的關系?如何制定積極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會上多位學者就此展開熱議。
  人口負增長是否意味著“人口紅利消失”?
  學者:跳出人口增長單維視角,以均衡發展作為人口發展的目標
  何為“人口高質量發展”?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在研討會現場談道,對社會經濟發展來說,人口規模的確是重要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因素,但不是國家強盛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人口負增長過程呈現出早期人口規模變化溫和、遠期劇烈的特征,警示我們必須開始著手應對和治理遠期問題。
  原新認為,中央提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是,我國的人口機會和收獲人口紅利的重點已經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優勢,轉型為更強調以人口質量提升為基礎的資本型人口機會和人力資本紅利。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認為,人口高質量發展有兩個內涵:其一是高質量的人口,今后應以全面提升人口素質為重點,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其二是高質量的人口發展,今后應跳出人口增長的單維視角,從多維協調的角度重新審視人口發展,以均衡發展作為人口發展的目標,要通過實現人口系統內部數量、結構和素質各要素間的動態均衡,以及人口系統與外系統間的動態均衡,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undefined

  宋健強調,當前需要厘清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人口發展具有規律性,應以均衡為主線,尊重人口發展規律,兼顧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順勢而為,不能削足適履。
  在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金牛看來,人口高質量發展是人才紅利的源頭,通過人口“質量”增益彌補“數量”損耗和“結構”老化,產生持續性的人才紅利,以彌補時期性的傳統人口紅利的衰退,為中國式現代化夯實動力源。
  基于此,金牛提出,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需被作為提升高質量人口機會的戰略工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是中國式人才紅利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他認為,就業優先和產業升級將成為高質量人口機會轉化為人才紅利的戰略抓手。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提高勞動參與率和生產率,將健康福祉轉化為生產力,將教育傳承轉化為創新力。同時,還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動適應未來勞動力數量、結構和質量變化。
  年輕人為何“不生了”?
  學者:目前低生育率多由生育推遲導致,建議制定針對性鼓勵政策
  如何抓住適齡人口的心理,為支持生育制定積極有效的鼓勵政策,也成為會上討論的一個重點。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翠玲認為,盡管新冠疫情消退,但全球經濟衰退引發的各國失業率和貧困率急劇上升,同時疫情以來政府支持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干預措施也在逐步取消,群體心理焦慮、生計擔憂、年輕群體的就業、收入狀況不確定性還在加劇,加之在年輕人群體中新冠大流行對親密生活的破壞性影響尤其顯著,這些因素均會對今后幾年的家庭組建產生不利影響。歐洲學者據此估計,未來不少低生育國家的生育水平還將進一步走低。

undefined

  張翠玲認為,這表明,后人口轉變時期生育率的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不存在生育率下降再回升的確切閾值,經濟、社會、生活不確定性較強的背景下,生育水平的波動較大。
  而據出生人口監測數據分析顯示,新冠疫情的影響與我國生育下降長期趨勢疊加,也進一步壓低了我國近年出生人口數量和生育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的追蹤調查中,有30%的調查對象表示因為疫情推遲了2019年的生育計劃。
  張翠玲認為,根據現有的統計數據來看,2022年,27-34歲組的1孩出生有所增加,1孩生育水平開始止跌并微弱反彈,顯示出推遲的1孩生育計劃在緩緩恢復。
  她表示,目前我國的低生育率更多是生育推遲導致的進度效應,隨著生育年齡推遲的減慢和終止,生育進度效應逐漸減弱,隨著推遲的生育計劃得到全部或部分實現,我國生育水平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回升。
  張翠玲建議,需要針對形成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和未滿足的群眾需求,確定合情合理的政策。通過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條件、全方位的性別平等環境、有助于生育實現的文化氛圍、包容的多元的婚育觀念與行為、提供多方面支持的生育友好政策,改變低生育的條件,通過提高生育支持政策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不斷落實鼓勵性、福利性、保障性的生活經濟配套政策措施,增強家庭發展中的經濟韌性、福利韌性、文化韌性以及家庭生育的“福利增量”。
  誰是人口高質量發展“不容忽視的關鍵”?
  學者:1.38億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榮在此次會議上提出,1.38億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兒童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全面促進兒童發展,每一個兒童都不能落下。”他說。
  七普數據和相關報告顯示,我國2.98億兒童中,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達1.38億,包括7109萬流動兒童,6693萬留守兒童,合計占全國兒童的45.6%。

undefined

  段成榮認為,7109萬流動兒童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因異地高考受阻而返鄉就讀或直接工作的孩子明顯增多,異地中考仍存在地區壁壘,很多家庭只能讓子女留在家鄉就讀小學和初中。再比如,個別特大城市提高流動兒童的入學門檻,使特大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留守的概率顯著增加。此外,早期托育服務匱乏,增加了孕產婦回流和嬰幼兒留守的可能,兒童和家庭在流入地尚未獲得相應的公共服務和經濟社會資源,市民化進程受阻。
  他還談道,另一個亟須關注的群體是6693萬留守兒童。目前,有關城鎮留守兒童的制度設計幾乎是空白。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家庭教育和照料缺失,使得留守兒童的健康、教育和安全面臨威脅,也間接影響學校教育的質量。
  “目前,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缺乏充分的和優質的養育資源和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后義務教育資源。”段成榮總結道。
  針對上述問題,段成榮建議,應研判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人口發展形勢,在“人口高質量發展”中做好全方位戰略部署。加強教育可及性與公平性,保障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獲得高質量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落實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政策,加強對兒童人口的人力資本投資。聚焦兒童早期托育養育困境,完善嬰幼兒照料體系,減少城鄉流動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生育和養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