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花式促進生育率!
法國月度新生兒數量逼近1946年以來最低,德國總和生育率達到2013年以來最低,西班牙新生兒數量創下近8年來最低……生育率持續下降已成為歐洲各國的一個棘手問題。為鼓勵國民生育,各國政府出臺各種政策,但效果似乎有限。但也有觀點認為,低生育率的后果也許沒想象那么糟糕。

歐洲多國生育率持續走低
今年上半年,法國新生兒數量為31.44萬人,相比2022年同期下降2.4萬人。
數據顯示,今年6月法國新生兒出生率相比2020年6月降低7.2%。此外,2021年2月是法國自1946年以來,新生兒數量最少的月份,出生數量僅為4.9206萬人,但2023年已有兩個月份逼近這一數據,分別是2月的4.97萬人和4月的5.05萬人。
德國的生育情況同樣糟糕。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21日公布的數據,2022年德國總和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子女數)降至1.46,為2013年以來最低水平。
數據顯示,德國2022年新生兒數量約為73.88萬,較2021年減少5.67萬。德國2021年總和生育率為1.58。聯邦統計局指出,在高度發達國家要維持人口穩定,總和生育率須達到約2.1。
西班牙的生育率也在持續下降。據6月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前四個月,西班牙僅有10.3443萬名嬰兒出生,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5%,創下近八年來的最低記錄。
另據歐盟統計局預計,到2100年,歐盟人口將比2022年縮減6%。
歐洲人為何不愿生?
這些國家生育率低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低迷的經濟形勢。自去年7月以來,歐洲央行已連續9次加息,而高通脹是促使歐洲央行決定“9連加”的關鍵因素。歐元區經濟目前已經步入“前有高通脹,后有弱增長”的窘境。特別是歐洲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大國的通脹率都在5%以上。
此外,適齡人群生育欲望低也是造成生育率低的一大原因。據2022年Ipsos的一項調查,英國18至50歲女性中高達46%的人沒有生育意愿。其中,一半的人表示是出于對育兒費用的擔憂,因為62%的人表示若生育成本降低,他們會考慮生育。
此外,社會的進步也造成了生育率的下滑。對于很多不生育的女性來說,生育是一種選擇,而不再是一種義務。
“Child-free(不要小孩)”已成為當今選擇不生育女性最喜歡使用的一個詞。與“childless(無孩)”不同,“Child-free”更加注重女性主觀的選擇,而非導致無法生育的客觀元素。甚至可以說,她們認為自己選擇不生育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想被懷孕或育兒而困擾。
各國花式促進生育率
生育率低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人口結構失衡,老年人口增加,勞動力人口減少,很多行業無人可雇。因此,各國都在想方設法提高生育率。
為鼓勵生育,法國在補貼、假期、兒童看護和幫助婦女就業等方面出臺了激勵政策。除了資金補貼,法國鼓勵生育的政策還包括產假和育兒假、完善托兒所,以幫助新生兒家長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提高社會化撫育能力,為家庭減輕負擔。
而德國的鼓勵生育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財政補貼、育兒時間和基礎設施。在德國,子女出生后,父母可共享14個月的帶薪產假。此外,德國還發放“父母津貼”和“子女津貼”。德國政府近十多年來還擴大了全日制日托班和小學,逐漸普及教育機構對兒童的全天照管。
這些鼓勵生育的措施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出生率偏低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轉。
低生育率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但也有觀點認為低生育率意味著政府能夠提高在兒童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資,并提高未來的生產力,還有觀點相信,人口減少可以抵消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司長約翰·威爾莫斯表示,人們對生育率和人口減少“過分擔憂”。“日本與人口減少斗爭了幾十年,但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日本并沒有因此而毀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