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關于中國單身人口數量的統計數據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中國統計年鑒(2022)》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然而,對于這個數字的準確性,有專家表示了疑慮。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這個數字存在高估的情況。

  首先,對于單身的定義仍然模糊不清。在世俗觀念和法律上,對單身的理解存在差異。在民間,尤其是一些農村或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辦酒婚姻”、“請客婚姻”等現象,即男女雙方在舉辦婚禮后被大家認為是已婚狀態。然而,在法律上,只有持有結婚證書的才能被認定為已婚。這種差異導致了對單身人口數量的統計存在不確定性。

  原新教授認為,要準確界定單身人口的數量,應該以法定結婚年齡為標準。在中國,男性的法定結婚年齡為22周歲,女性為20周歲。因此,只有達到這個年齡且未結婚的人群才能被視為單身。他指出,在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15歲以上人口的婚姻構成中未婚人口占比僅有19.21%,如果以法定結婚年齡為標準進行計算,將大大降低單身人口的數量。

image.png

  然而,要制定一個更精確的單身標準并非易事。除了法定結婚年齡的限制外,還涉及到個人意愿的因素。一部分單身人群是由于找不到合適的伴侶而被動單身,他們可能是由于性別失衡、遷移流動、災難性事件等原因而無法找到合適的伴侶。另一部分人群則是主動選擇單身,他們可能壓根就不想結婚。

  原新教授強調,對于被動單身的人群,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例如,對于因性別失衡而導致的婚姻擠壓問題,可以通過完善社會服務、提高女性地位等方式來緩解。而對于主動選擇單身的人群,社會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并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和支持。

  同時,原新教授也指出,單身人口數量的增加對整個社會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婚姻擠壓現象的逐漸顯現,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婚姻擠壓問題。同時,單身人口的增加也會對傳統的家庭觀念、子女教育等方面帶來一定的影響。

  未來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原新教授認為,首先需要從教育和法律層面加強對婚姻和家庭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到婚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要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為單身人群提供更多的交友機會、婚戀指導和心理支持等服務。此外,政府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來保障單身人群的權益和福利,如提供適當的經濟支持、推動性別平等、鼓勵生育等措施。

  準確界定單身人口數量對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以法定結婚年齡為標準進行統計雖然可以減少誤差,但仍然存在一些難以界定的因素。因此,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考慮制定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標準。同時,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強對單身人群的關注和支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保障,共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