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預制菜一直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先是網友發帖吐槽“某知名酒店5999元豪華婚宴套餐中有7成是預制菜”,后有家長抵制“預制菜進校園”甚至開始辭職送飯。

  預制菜其實不是什么新玩意,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國內后就飛速發展,2022年市場規模已達4196億元。平時在超市在網上買菜平臺,我們也隨處可見預制菜的身影。

  預制菜并不是只有“快手菜”一種,早餐時的干蒸、包子、廣式蝦餃以及解饞吃的小零嘴如鹵蛋、雞胸肉等都屬于預制菜的范圍。

  從專業角度來看,“預制菜是指以農、林、牧、漁等領域的可食用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使用或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經預加工而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根據加工程度和包裝不同,主要分成4種:

  除非一日三餐全手工、原材料制作,否則我們每個人都很難完全避開預制菜。事實雖如此,但我們主動去購買這類食品和在外就餐被動吃到,體驗完全不一樣。

  而且餐廳用了預制菜但沒有主動告知,實際上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而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image.png

  知情權被剝奪,感受到欺騙,是大家抵觸預制菜的一個淺層原因,而安全和健康問題才是引起爭議的根本導火索。值得肯定的是,通過正規中央廚房制作的預制菜,安全性是有保障的。統一采購的食材得先經過分揀,然后經過121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滅菌后變成常溫料理包,或通過速凍技術讓食物達到冷凍狀態變成冷凍料理包。這2種處理方式可以在不放防腐劑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延長食物的保質期。

  但為了節約成本,有些餐飲商家和學校會選擇“價美物廉”的外包配餐公司,這就難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了。

  大多數預制菜都添加了過多的鹽,鈉含量超標。有的預制菜每100克食物就含鈉900毫克,按照一包200克的重量算,吃一包預制菜差不多就達到了每日攝入標準。

  而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絕大部分預制菜還會添加大量的糖,長期高鹽高糖攝入容易引發高血壓、肥胖、骨質疏松等問題。

  因為預制菜是集中采購集中處理,原材料品質難以分辨。例如以次充好,添加香料掩蓋不新鮮食材的味道。又或者是以假亂真,明明是頂級肥牛,結果卻是豬肉做成的。

  預制菜包裝基本是塑料制品,長期食用這種包裝食物,會將大量塑料微粒送進我們的體內,特別是在加熱條件下。

  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實驗發現,僅3分鐘的微波加熱,就能使1cm2的塑料容器釋放出高達21.1億個塑料微粒。而長期的微塑料暴露,可能更容易引發包括腹瀉腹痛、腸道出血等腸道問題。

  從原料制作到成品包裝引發的健康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但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統一的預制菜生產加工安全標準,所以現在談推廣預制菜似乎還為時尚早,尤其是學校,應該要首先保障學生的健康。

  一個門店的菜單如果全是蓋澆飯、蓋面、各種肉塊或者速凍餃子、粥、包子和水煮青菜等食物,就要小心這是預制菜專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