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消息了解,保費持續上漲、中年居民身體健康狀況較好、醫保受益面窄且不解決大病負擔等原因,導致了居民醫保退保現象,那么居民為何退出居民醫保?

  居民醫保一年減少2500萬人

  2016年11月,中國獲得由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頒發的“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以表彰中國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其中,社會保障擴面工作中最重要當屬基本醫保。根據國家醫保局最新數據,2022年底,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口高達億人,占總人數的,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民覆蓋。

  然而,壞消息是,2022年的參保人數比2021少了1705萬人。更糟糕的是,居民醫保下降了2517萬人。這其中有自然減少的原因,比如全國醫保信息系統統一后部分重復參保居民被剔除,居民醫保參保人因畢業、就業等參加職工醫保等。但是,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居民醫保主動退保。

image.png

  居民為何退出居民醫保?

  一個重要原因是保費持續上漲。

  2003年,新農合建立時,個人繳費標準僅為10元。此后階段性上漲,2015年為120元,2018年為220元,2022年為350元,2023年為380元。2003年-2023年,20年時間,個人保費增長了37倍,年均增長。按照這個趨勢,2024年,居民醫保保費很可能超過400元。

  我們在多個地區調研時,不論是基層干部還是居民,反映最大的還是居民醫保保費年年漲,看不到盡頭。尤其是農村居民,不少家庭人員眾多。

  第二個原因是,不少未參保居民身體健康。筆者獲取了某村截止2023年2月中旬的未參保人員名單。在該村,參保截止日期為2023年2月28日。

  為了提高醫保參保率,當地鄉鎮會不定期向所轄各村提供未參保人員名單,督促各村在截止日期前加大征繳力度。該村戶籍人口約2800人。名單顯示,其中有200余人未在當地參保,大部分未在當地參保的人員年齡在20歲-50歲之間,也有部分兒童(最小為2歲,其次是4歲),以及少部分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大為85歲,其次是82歲)。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了第三個原因,即部分參保人認為參保不劃算。尤其是流動人口,常年在外地打工,參加了醫保也基本上不報銷。

  調研中,有一戶家庭四口人,38歲的男主人、女主人,以及兩個孩子,分別讀初一和初二。男主過去在外地開鏟車,目前在家休息暫未出去找工作。女主人無工作,常年在家中帶小孩,家中三畝田左右,收成一般。男主人身材較胖,200斤左右,去年出現過痛風,但未入院治療。女主人去年因手肘疼痛住院治療,花費1000多,報銷了400多元。2022年前,全家均參保。原因是男主人常年在外打工,女主人在家為全家人參保繳費。男主人并不知情,基本上沒有報銷過。2022年,男主人在家附近工作,認為醫保不劃算,一年都用不上,因此男主人和孩子未參保。但是女主人強烈要求參保,因為怕自己會生病住院,所以2023年家中僅女主一人參保。

  多名村干部在受訪中也表示,目前醫保受益面太窄,住院報銷比例太低,不解決問題。村民之所以不繳費,是因為參保繳費300多元,村民覺得不生病參保浪費了錢,生了大病醫保報銷又不了太多。更多的是,自己交的錢給別人用了,很虧。

  事實上,訪談發現,不少村干部本身對醫保的怨氣比較大。這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征繳醫保費的工作負擔較重,更主要的是他們并不完全認同醫保制度。

  有的村干部認為,現在醫保保費比農業稅時期“三提五統”還要高。有的村干部認為,醫保制度設計不合理,不應該保小病,應該提高大病報銷比例,解決大病負擔;有的村干部指責醫療救助制度條件苛刻,大部分生了重病的老百姓無法享受;許多村干部認為,醫保保費應該穩定,不要年年漲,沒辦法向農民解釋。有的村干部自身因為身體比較健康本身就沒有參保,還有的村干部表示自己如果是一個普通村民,是不會參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