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這種疾病不僅僅在嬰兒期較少見,其他年齡的兒童也可能出現。其發病高峰通常出現在夏秋季,其他季節也有零星發病的情況。因此,當小兒在夏秋季出現腹瀉時,應考慮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可能。

一般而言,患兒在發病前2-3天內可能會出現不吉的包含史,或者家庭成員中有人腹瀉,這都可能是傳染源。

大多數患兒首先出現的表現是發熱。發熱程度不一,通常以高熱多見。發熱的同時,胃腸道表現也會相繼出現,如腹瀉和腹痛。

腹瀉次數頻繁,每日可多達10-30次,但糞便量不多,典型的糞便為膿性或膿血便,甚至可能是粘液便。嬰兒還可能僅表現為消化不良性大便。腹痛部位通常在臍周或左下腹,為陣發性。腹痛出現的同時伴有便意,排便完畢常覺又想排便,總有排不盡的感覺。這種現象稱為“里急后重”,見于年長兒,嬰兒則較少見。

其他胃腸道癥狀還包括嘔吐、腹脹、吃東西不香等,但并非每個患兒都一定會出現這些癥狀。

如果患兒出現上述表現,特別是有膿便或膿血便時,診斷急性細菌性痢疾基本無疑。但若沒有明顯膿便或膿血便,還應進行糞便顯微鏡檢查。如見到大量白細胞,或白細胞和紅細胞兼有時,即可診斷為急性細菌性痢疾。所以,當懷疑為急性痢疾時,一定要進行糞便顯微鏡檢查,而且僅憑一次顯微鏡檢查無法完全否定急性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應再次、甚至多次檢查。

此外,要確診為急性細菌性痢疾,還應進行糞便細菌檢查,因為膿血便還可見于其他腸道疾病,甚至非腸道疾病。當糞便培養出痢疾桿菌時,即可最后確診。